Web3将至,去中心化会先从哪里开始?
俗话说,“打蛇要打七寸”,而 Web3 的命脉无非是信息获取渠道——应用程序(APP),它的优劣程度则决定了 Web3 是否会像上次的互联网革命一样普惠大众。
埃隆·马斯克 (Elon Musk) 希望将 Twitter 变成像微信一样一体化的应用程序。而事实证明,无需许可且可组合的加密平台实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Twitter 版本 (v)2,即所谓的“超级应用程序”只能存在在幻想中。超级应用程序的部分例子存在于东南亚和 iPhone 上的苹果应用商店,而唯一完全成熟的“万能应用”便是我们国内的微信。
要将 Twitter 打造成微信之类的应用程序,马斯克必须重建 Twitter——基本上是自 2004 年以来在互联网上建立的每一项服务开始着手。
真正构建超级应用程序的唯一方法是使用去中心化应用程序( DApp)。去中心化网络上的用户不仅能使用可组合的软件功能,即易于集成到其他开源项目中的代码块,而且拥有开放式网络。
网络效应
网络效应是全球科技巨头的核心:包括Facebook、谷歌、苹果、Airbnb、PayPal,Uber。这些成功企业与其他企业主要区别是具有网络效应的技术。
(某种产品对一名用户的价值取决于使用该产品的其他用户的数量,在经济学中称为网络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y),或称网络效应。)
苹果是最大的科技硬件生产商,而谷歌是最大的网络公司,苹果和谷歌之间合作使得苹果设备中遍布谷歌的身影。在这个重商主义的互联网经济中,网络效应对于公司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信任危机
TikTok 首席执行官周寿子表示,“我们向委员会和所有用户承诺,将确保 TikTok 不受任何人的操纵。”
美国司法部正在加强针对苹果和谷歌的反垄断执法,这与针对两家公司在搜索领域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采取的行动截然不同。即便是硅谷科技巨头,通过收购或纯粹的独创也很难开发一款能够跨越多个垂直领域的超级应用程序。
就中心化应用程序而言,用户的数据安全依然不能够被保障,在很多场景下,不管是出于审查对信息进行把控还是出于营销进行推送,用户的数据都不会为用户一人所有。
可组合的网络效应
去中心化网络 (Web3)有所不同:它是无需许可的。如果一个项目提供应用程序商店,另一个项目提供搜索支持,那么第三方开发人员可以将他们的功能集成到一个新的应用程序中,而无需协商或征求许可。一个成品是另外两部分的组合,潜在组合不受监管机构的限制。
这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以太坊已经构建了支持以太坊 DApp 之间这种可组合性的基础设施。以太坊 DApp 可以利用 Uniswap 的流动性合约或调用 Aragon 的链上治理合约,无需许可。
DApp 也将功能组合到 Cosmos 生态系统中。例如,Osmosis 让其他 DApp 可以直接进入其链上市场,就像 DApp 在以太坊上使用 Uniswap 一样。
我们现在开始看到跨多个生态系统组合功能的 DApp。Squid 就是一个例子:Squid 建立在 Axelar 之上,是一种去中心化交易所 (DEX),它利用许多链上其他 DEX 的流动性,以促进跨链交换。
但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些应用程序都不是“超级应用”。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Web3 开源代码的构建块共同创造了“1+1>2”的合成体。它们与其他互联网应用程序构建的网络效应相结合。
这是去中心化网络的一个特征,可以称为可组合网络效应。在当前的应用中,它通常以流动性的形式出现,即买卖双方的网络。但是 Web3 的每一层都存在可组合的网络效应,即使像以太坊的安全性这样基本的东西也是可组合的网络效应,可用于应用层组合。
这并不是说任何人都应该在 Web3 中构建所谓的超级应用程序。目前的网络还不足以适应超级应用程序,但可组合网络效应将会是开发者未来的标地。
编译:liurui
免责申明:凡iNFTnews网注明“来源:XXX ”或“编译:XXX”的文/图等稿件,均为本站转载/翻译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及其它问题,请联系本站!本站转载/翻译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且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