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Patrick Ejeke所著 “What is web3”第一章的上半部分的翻译。
Web3.0是一种基于公共区块链的未来因特网版本,区块链即那种类似记录比特币交易结果的系统。Web3.0的吸引力在于去中心,这意味着用户进入互联网并不是通过类似谷歌、苹果、或者脸书这样的公司提供的服务来实现的,而是以用户直接控制和管理整个互联网的方式来实现的。
Web3.0不需要“获取许可”,这意味着中心化的机构不能选择谁能够获取他们提供的服务,或者是否需要“信任”(译者注:类似注册、登录验证),也意味着两方或者多方之间的虚拟资产交易将无需中间商。和在Web2.0阶段这些机构和中间商获取了大部分的数据的情况不同,Web3.0理论上更好地保护了用户隐私。
去中心化的金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DEFI,作为Web3.0的组成部分正在不断增长。DEFI在区块链上实现了现实世界中的金融交易,而无需银行或者政府的帮助。然而于此同时,许多大公司和风险资本正在投注大量的资金进入到Web3.0,很难想像他们的参与不会导致某种类型的中心化的控制。
Web的进化
万维网是数十亿人分发信息,阅读和创作,以及与别人进行网络沟通的主要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万维网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刚开始的时候相比,其当前的用途几乎无法辨认。万维网的发展经常被划分为三个阶段:Web1.0,Web2.0和Web3.0。
Web3.0的关键特征
以下是Web3.0的最主要的特征:
开源开放——这里的“开放性”是指用由一个开放的开发者社区开发的开源软件开发的,在公众监督下完成。
无需信任——网络允许用户既开放(不受约束地,译者注)、又隐私地(匿名地,译者注)处理”无需信任的“数据,即不需要一个会泄露他们的数据给陌生人的中间商(来提供这种信任,译者注)。
无需特许——任何人,包括提供方和消费方,都可以自由参与,而无需一个管理的组织的特许。
无所不在——Web3.0将允许每个人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进入到互联网中。连接到网络的装置也将不在像Web2.0那样仅限于电脑和手机。物联网中大量新型智能设备将被创建。
Web1.0,Web2.0和Web3.0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在深入研究Web3.0之前,来理解我们是如何从Web1.0到Web2.0显得尤为必要。
以下是因特网历史的简述:
Web1.0是只读的网络,允许每个人在网页上浏览信息。
Web2.0是可读写的网络,用户既可以阅读,也可以在网页和App中生产信息。
Web3.0是可读写可交互的网络(由人工智能驱动)每个人可以通过网页、app(包括3D视觉效果)阅读,生产以及与网络中的数据交互。
(译者注:这里作者的表述与一般说的Web3.0可拥有数据的说法不同,但实际上可交互的前提就是用户拥有数据)

你已经了解因特网的历史的每一部分,现在让我们再深入一些。
Web1.0究竟是什么?
Web1.0是因特网第一个版本的命名。将只读或者说文本的网络作为Web1.0。主要的参与者是内容消费者,而创作者则主要是网站的开发者,网站的信息主要是文本或者可视化的格式。Web1.0主要存在于1991年至2004年之间。
在Web1.0,网页主要提供静态内容,而不是用动态的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内容。数据和内容是预先通过一个静态的文件系统提供的,而不是通过数据库。网页只有有限的交互性。
让我们稍微作一下拆解......
Web1.0于1989年启动一直到2005年。
蒂姆伯纳斯.李爵士在CERN(欧洲原子能研究机构)工作期间开发了万维网。
以下是Web1.0的主要技术组成:
HTML(超文本标记语言)
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
URL(同一资源定位符)
就像我早先所说,Web1.0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人们发现信息。明显地,既然是“只读”,那么在线用户就不能自由的交流,因此任何讨论都是在线下发生的。
进一步地说,由于当时还没有搜索引擎,在万维网冲浪远没有那么直截了当。任何网页都需要你记住该网页的地址(URL)。在过去,为了”上网“,一个科技杂志的记者回忆说:“我们不得不一屏又一屏地浏览FTP文件目录,并祈祷我们要找的文件就在某个地方。”
终于在1990年代的中期,网景浏览器作为第一个网络浏览器(或者说是第一个成功的),具备了一些至今仍在应用的开拓性的特征:
网页在加载时显示。
可用Javascript语言创造表格和可交互的内容
用cookie技术保存会话(session)数据
然而不幸地是,网景公司在之后的浏览器大战中,被微软公司击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