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Tnews iNFTnews
  • 首页
  • 7*24快讯
  • NFT发售日历
  • NFT导航
  • 联系我们
  • 注册
  • 登录
首页 › web3 › 边跑边赚:跑步进入Web3.0?

边跑边赚:跑步进入Web3.0?

liurui
2022-04-30 15:51:49web3阅读 18,903

首先想给上海的小伙伴们打打气。这些天我们和大家一样很心塞,区别只是没有挨饿而已。虽然这期节目上线的时候,希望情况已经变好了;但在当下,也只能说:如果不知道该相信什么,那就相信时间——时间会治愈一切。

今天帮大家转移注意力,讨论一个稍轻松的话题:“运动 + 赚钱 + Web3”。今天话题所代表的现象,是“玮式耗散理论:模因+结构”的一个很好案例。小跑和王玮(Will)老师一起对StepN这个新生事物做个案例分析。(本期节目讨论内容和具体项目没有关系,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

本期提纲 ·

1、亲测StepN的体验:跑步狂人和交易员心里驱动的巨大差异

2. 用“玮式耗散理论”来分析StepN的“模因”和“结构”——它是一个“可持续的旁氏结构吗”?

3. 什么是“双模因”?“运动”和“赚钱”:那一个才是可持久的“强模因”?

4. 什么是“正负反馈平衡结构”?

5. 在Web3.0领域“成本暴露”的必要性

6. StepN是Web3产品,还是融入了通证经济模型的Web2产品?

· 本期延伸阅读 · 

  1.  《迷因机器》(The Meme Machine) by 苏珊布拉克莫(Susan Blackmore)

     

  2. “Strava艺术”:用运动路线创作的“GPS Doodle”。艺术家先设计一条路线、然后骑车、再把运动轨迹上传到Strava——一张张“运动行为艺术”作品就出现了。(网站:https://gpsdoodles.com/ )

     

· 文字稿 · 

小跑(02:41):今天想帮大家转移下注意力,讨论一个轻松点的话题——运动和赚钱。

今天话题所代表的现象,其实也是之前一期节目讨论过的耗散理论,也就是用耗散理论——“模因”加“结构”的方法来分析庞氏结构——这个话题的一个延伸和案例分析。

首先想问Will老师,你的运动习惯是什么?

Will(04:38):运动习惯倒也有。以前是各种球类的运动,现在工作时间长了,基本只剩下在健身房里的标准健身了,跑步机、力量训练什么的。除此之外,平时就是典型的宅男了。

小跑(05:20):我是一个每天都要跑步的人,大学之前就开始了,基本上每天会跑大概5~7公里左右。但我不爱记录,比如使用记录步数、运动数据的APP;也不太喜欢朋友圈晒“成绩”。除了“晒鞋”,因为我跑步特别费鞋,大概以平均每年两双的速度破损,所以每死掉一双,就会在朋友圈里纪念一下。

前阵子知道了StepN,很好奇,抱着研究的态度开始用。越用越觉得它代表的现象,好像不是一个运动的APP、或者一个Web3.0产品能够概括的;我很快就感觉到它是我们讨论过的耗散理论、“模因”加“结构”分析庞氏结构的一个很好案例。

Will老师有没有用过这个APP?

Will(07:03):我自己还没有,但同事中好多年轻姑娘小伙子都用了,有些可能在这个项目火之前就开始用了。我自己因为一个很简单的原因就没去用——我现在都是在健身房里锻炼,StepN在室内记不了步,必须在室外,所以我暂时就先不考虑了。

其实我们很多同事也是这样,虽然也去健身房锻炼,但为了StepN,还要每天特别再到外边走几分钟。

小跑(07:50):我用了好几个礼拜了。开始还挺着迷,后来想法就比较多了。

先花几分钟给大家介绍下它的游戏规则、我使用的一些感受;再请Will老师从“模因”加“结构”的角度,来分析它是不是一个可以持续的“庞氏结构”?

估计很多小伙伴们没听过这个产品。它其实就是一个APP,类似于Keep、Strava等等,会记录你的跑步线路以及公里数。但它特别的地方在于——每天跑步的量可以换算成token,它的代币,也就是可以赚钱。

这种模式是现在Web3.0和加密领域里非常火的一个概念,或者叫做商业模式——“x to earn”,也就是“边X边赚”。比如“play to earn”就是边玩边赚,StepN就是“边跑边赚”的一类。现在市场上,它被认为是一个破圈产品,因为吸引了很多本来不是加密圈的人,比如跑步爱好者进入Web3.0的世界。

我首先想提一下自己是怎么注意到它的——这点还是挺重要的,这意味着你是怎么被“拉新”的。我很早以前听过这个名字,但真正开始注意其实是Bloomberg的新闻端,某天工作时突然跳出来个弹窗,说有个叫做GMT的token价格暴涨(GMT是StepN项目的治理代币),从一分多钱美金,一路涨到最高两块多美金。

我记得Bloomberg的记者就在推特上问这到底是为什么?下面有人回答说:因为地球人突然间都想要一双“元宇宙跑鞋”。我觉得很有意思,马上看了这个项目的白皮书,觉得干脆自己亲身体验一下,来看看这到底是个什么现象。

其实让我关注到它的因素,其实也挺符合目前为止加密世界里“拉新”、或者获得关注的规律——大部分人注意到它,永远是从“价格暴涨”开始。或者“价格暴涨”永远是最好的宣传。

于是我开始研究它。为了方便对比不同的人群,获得客观的观点,我请了一位朋友跟我一起体验。

我和这位朋友是完全不一样的人。我属于长期跑步爱好者,跑步是生活的一部分,可能也有些许“社交因素”,比如想保持身材,但更多还是一种习惯。

而朋友是一只资深交易猿,中度游戏玩家。世界上有两种交易员,一种是“赌方向型”,另一种是“套利型”(arbitrager),比如做市商。他是套利型交易员,特别喜欢比较不同市场上的价格,俗称喜欢“寻找免费午餐”(占便宜),套利直觉敏锐的令人发指。

我们两个同一个时间开始体验,后来驱动力和使用方法出现了巨大差别。

要开始这个游戏,首先要买一双虚拟跑鞋。当时价格,最便宜的大概8~9个Sol(Solana代币),也就是说入场费用就要大概8000多港币。跑鞋每天只有定量的能量(energy),如果说你有一双鞋,每天的energy只够跑10分钟左右,也就是说在有能量的这十分钟,才可以赚到钱。当然你可以买更多鞋,跑一个小时以上,可能要拥有至少30双鞋。

能量用完后,如果你还想继续跑,就只能损耗鞋,没有钱赚;鞋需要每天维护,维护需要花钱,否则磨损的程度越大,跑步赚得越少。比如我有一双鞋,每天跑10分钟,然后停下来把APP关掉再继续跑;每天赚大概6个GST(StepN APP内使用的代币),要花费大概一半去修鞋。

还有很多其他游戏规则。比如你的鞋可以生“小鞋”、可以升级、可以开盲盒等等;但是都有成本——比如升级需要付钱、还需要时间等待。

大概两个礼拜后,我和朋友的走向开始出现了有意思的差别:

对我来说,反正每天都跑,“跑步”这件事有一天突然有了“价值”,变成了可以赚钱的事,那每天七公里就太浪费了。我还想了一下,万一今天失业没有收入来源,我每天靠跑步赚来的大概160多港币GST,可以到铜锣湾的加密货币ATM机去换成USDC,也许还够每天吃饭的钱。

所以我的动机是:不用白不用,毫无压力,毫无损失。

而我的朋友则完全不同,StepN让他套利者本性尽现。他每天会花大量时间来研究StepN规则中的各种套利空间——比如GST(APP内使用的代币)、GMT(治理代币)和SOL(Solana代币)三个币种每天的价格变动,来决定能够赚取最大价值的策略。比如现在SOL的价格更低了,他会坚持跑,尽量赚更多的GST再去换成USDC,然后再用USDC买SOL——相当于合成了一个交叉套利。但如果GMT价格更高,他会更快的升级,因为级别越高,就可能赚到更多GMT。他还做了自己的定价模型,给GMT和GST找出内生价格。

所以他的动机是:不管跑步还是跳舞,能赚钱能套利的就是好运动。

但我们的结论是一致的:如果说有一天没钱可赚,可能就不玩了。看来我们都是以赚钱的目的去跑步。

Will(17:44):两种使用者现身说法,还引入了这种生态环境内一个典型的角色——套利者,钻研获取最大价值,甚至带有一种挑战甚至“攻击”经济体的意味,很有意思。我想从我的角度分析一下。

我们之前谈到耗散结构——模因和结构这一对概念的时候,是分析为什么DeFi项目能够增长那么快,或者能有那么大的收益?

我觉得确实StepN这个项目非常典型。不管它叫Web3.0还是叫加密项目,在“模因”和“结构”这两个层面其实都有相应的比较好的设计。先说“模因”。像StepN这样的项目,我觉得是属于比较好的一种模因模式。

我简单总结了一个概念,叫做“双模因机制”。上次探讨模因的时候,其实并没有具体说到“模因”到底是什么。谈到土耳其例子,讨论到埃尔多安靠“把存款乘以2”这种“纯结构”的调整来平抑里拉币值没有意义;当时开玩笑说,怎么也得来个“土耳其民族伟大复兴”之类的号召——才是个合理的模因,才能吸引大家继续留在土耳其这个生态环境中。

其实“模因”确实就是人能够认知到的一种“想法”。现实当中模因特别多,比如一个国家的国民、“民族伟大复兴”是个模因;“中国胃”其实也是一种模因,它决定了你其实想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活,不愿意去国外。这种认知其实都是模因。

做一个项目,肯定至少要有一个模因,这是正常的。你啥模因都没有,别人也就无法“认知”到你这个项目。

但是单纯一个模因可能不太够。以前的DeFi项目,比如上次讨论过的Olympus DAO,有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模因相对“单纯”。我们能看到的就是“能赚钱”,Olympus DAO为此还引入了纳什均衡,告诉你“不抛”赚得更多,抛了大家都完蛋。但它永远只围绕着“赚钱”或者“亏钱”——当然,赚钱和亏钱显然是一个强大的模因,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所以绝大部分的DeFi项目、加密项目,大概都只围绕这赚钱这个模因。但这就有点太单纯了,会容易陷入“增长快崩塌也快”的情境。增长时候很快,因为有赚钱效应,赚钱效应一旦没了,崩塌的也很快——因为没有其他模因支撑。

比较理想的情况当然是模因很丰富,如果你有168个模因,孙悟空都逃不出你的手掌心了。但是一个人能同时认知到的往往只有三件事——超过这个数,就很难理解了。

所以我觉得一个好的项目,也许需要2个或3个模因,这可能是最佳状态。一个太少,四个太多。像StepN这样的项目,至少有两个模因: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仍然是赚钱。我觉得至少在任何项目的初始阶段,它都是重要的。

咱们上次聊过,你做个小跑平台,一开始也是补贴、便宜、或者能赚到钱;但很快会发现难以长久支撑,一定要搞出“另一个东西”。“另一个东西”是什么?我觉得它应该是人的另一种典型心理,就是“已经存在东西的一个延续”。

你刚才也提到了这种心理:反正每天要跑步,并没有为使用它付出更多的东西。用它还能赚点钱。人都会有这样的思维方式——我反正一定要做一件事儿,没有为它多付出什么的话,我就会放心,就会愿意参与,对参与这件事的抵触就小。

这就落入到我们讨论过的另一个概念——我把它称之为“安全感”。“安全感”其实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模因,它会让你觉得进入到某件事情不会受到损害或者伤害。

我想大部分StepN的用户都是这样想的——我反正要跑,又没有为这个事多花费时间。如果为它多花了时间或者浪费了精力,你就会有不安全感,因为人都知道时间精力是宝贵的。StepN就做的比较好,它抓住了模因的一个重要点,让你没有“额外付出”。

有此模因的事情是否还有很多?

其实在2018年“ICO年代”,当时大量项目也都走在这条路上。它们讲的故事,往往是把区块链引入到某个行业,不管餐饮业还是服装业,几乎所有行业都可以叫做”区块链+”,或者“+区块链”。

其实“用区块链去改进某个行业”——这种模因其实是比较弱小的。但如果你把它转换为:在这个行业、或日常领域中,不需要额外付出,我却可以给你叠加一种赚钱的可能性,这两个模因就能有效对接起来。

这种模因的设计其实是目前绝大部分Web3.0或者crypto项目所固有的,只是大家可能没有从“模因叠加”的角度去主动设计,效果就不太好。

而StepN明显是经过几次迭代之后,能够把这两个概念叠加的比较好的一个项目。当然,这也因为它看到了“运动”这个方向——因为“运动”这事儿,天然符合“不会额外付出”的认知。所以,做到“模因叠加”、或者“双模因”——我认为这对于一个项目是非常重要的。

小跑(26:24):听Will老师这么一番解释,我现在对理科生的印象有点改观。以前一直以为“创造新概念”这个本是文科生的强项,现在觉得理科生概念创造能力不仅很强大,而且很有逻辑。

Will老师的“双模因”、“模因叠加”概念,正好解释了我一直以来的一些感觉:我一直感觉大家把所有的东西都叫做“模因”,但它们到底是不是一个概念?有时候它代表的东西很持久,比如文化、习惯;但也有一些稍纵即逝的,比如社交网络上流传的猫图狗图和梗图,也叫模因。感觉中它俩肯定不是一回事。因为后一种很快就消失,而前一种可以持续上千年。

边跑边赚:跑步进入Web3.0?-iNFTnews

其实整个加密行业,从诞生到现在的市场的表现,也很符合“模因叠加”逻辑。经过这么多轮周期,减半周期、ICO为代表的热潮、DeFi Summer等等等等,每次的波段似乎都可以看作一个“模因”。

但这些模因依然比较浅层。如果把加密行业整条发展曲线拉长,它依然是一条向上的线。这条线下面靠什么支撑?我想了想,觉得其中有一种很强的“模因”、或者理念其实自始至终没有变——比如向往自由、自治、底层极客精神等等。每一轮可能都有新的代言人,而这些新的代言人性格、形象中都有这样的共性。

Will(29:34):这点我比较同意。像比特币和以太坊这样的体系,某种程度上确实体现着这种“双模因”的模式。

一方面币价增长带来财富效应,另一方面有各自的理念。比如,比特币的“资产不可侵犯、资产自由、或者免受货币超发的影响”;以太坊是“虚拟世界的计算机、计算性金融的基础设施”——它们这种双模因堪称是完美结合。

从这个角度看,它们还是远超StepN这样的项目。StepN的模因是“财富效应”和“安全感”的一种叠加,而比特币和以太坊这种双模因甚至已经合二为一了——你的“财富自由、避免受到货币超发影响”和“币价的增长”,是一体化的,其实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而以太坊的特点——你的“gas费消耗”和“计算性基础设施的使用成本”——也是一体化的。

真正能够持久的、甚至是伟大的项目,肯定会体现出这样的特征。至于是设计出来的还是自发的,我们不敢说。但它一定会体现出“多种模因”完美叠加的特征。

小跑(31:37):Will老师把“双模因”中基础的那一层,叫做“安全感”。我们在《元宇宙性骚扰》那一期也提到过。“安全感”是个很好的描述,但这类模因还有没有其他角度呢?

比如人类的一个“共性”、已经有的“习惯”、“文化”或者“信仰”——或是人类在很长时间积累的模因文化固化的结果。

例如人类“崇尚自由”的天性,开始可能也只是一个短期的、类似于“梗”的模因。但像“自私的基因”一样,它在没有被任何设计、操纵的情况下,自私(这个“自私”没有任何感情色彩)地发展,最后变成这样一个结果——崇尚自由的理念。

模因和基因也是一样的,某种行为、想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慢慢被固化下来,就形成了一种“默认”应该做的事情。其实跑步也是一样的,因为“跑步能够健康”开始可能就是一个“梗”,就是一个固化的思维。如果我们非要掰扯一下,跑步到底能不能让你更健康,也许还也不太一定。但它已经变成了一种观念。

Will(33:22):对的。从跟基因类比的角度讲,我再补充一点。

人类的基因体量巨大。人类有手有腿,有眼睛有鼻子,其实都是不同基因片段决定的,人体会有这么复杂的特征,是一个特别典型的耗散结构。

而从一个项目、一个经济体、或者社会活动角度,模因确实也很多,但又很难做到像基因那样,由几百万上亿片段去共同决定——因为人的认知是很难达到这个体量的。我们不可能把一个东西设计成有500万个模因,而且让大家每个都能认知到——从这一点来看,模因跟基因又有很大的差别。

一个好的项目、好的经济体或者社会体,要有1~3个强有力的、能被所有人都能认知的模因。剩下的事情恐怕就得交给“结构”来做了。

小跑(34:44):建议大家再去看一下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以及苏珊的《模因机器》——其实自始至终还是说同样的事情,不管是基因还是模因,都是“自私”的。但是模因,我觉得可能比基因还要“自私”——所谓自私,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被设计出来、按照一个自然的方式传承下去。

如果我们从模因的角度来想,其实人类的想法,不是自己所造,也不是用来服务我们自己;我们反而是模因的宿主,它寄生在我们身上的,我们被模因附体。所以什么样的模因可以传承下来,是不能被人所设计的。

模因的作用告一段落,Will老师从“结构”角度来分析一下StepN?

Will(35:55):我们曾经讨论过:耗散体这种复杂结构,是强化正反馈机制的一个本质特征。如果没有一个复杂结构,其实正反馈机制也很难建立起来。但实际上,这句话只说了一半,应该还有另一半。

如果想避免一个耗散结构体迅速崩溃,你应该有一个“对应的结构”。它其实应该是跟“正反馈机制”相反的、某种程度的“负反馈机制”。或者“摩擦力”的概念。

如果“正反馈机制”过强,比如投入StepN的钱三天就能赚回来,我可以24小时不断跑,这样的正反馈机制肯定强。我甚至可以再优化它,比如第一个小时跑给的钱多,第二、三个小时给钱更多——如果这么设计,正反馈机制是更强的。

但实际上,如果你这么去设计,最后崩塌一定也是一瞬间——因为大家都会拼命去积累,然后一次卖掉就完了。因为能够获得的人越多,抛盘的压力也就会越大,它反而会越不值钱,最后崩溃的越快。

于是我们会看到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很多体系的设计,比如比特币四年减半周期、还有StepN每双鞋每天的能量只够跑10分钟——你会发现这些机制的逻辑是反过来的——你花的时间越长、付出的越多,得到的反而越少。这显然是一种“负反馈机制”。

这就很奇怪了,我们耗散结构理论是不是有问题?复杂结构到底应该是正反馈机制,还是负反馈机制呢?

其实我觉得很正常。耗散结构体固有的特征,它的前提是什么?是要跟外部有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所以,进来的时候“正反馈”当然好,但出去的时候,如果还是“正反馈”那不就更差了?实际上每一个耗散体的设计者(我们假定结构能被设计的话),一定会设计这样一个结构——进来容易出去难。

所以这个复杂结构一定同时体现这两方面的特征:进来时是正反馈机制“强化”,出去时是正反馈机制“弱化”。也就是一个绝对刚性的规则,让一个方向速度快,另一个方向速度慢。

听起来不难理解,但实际操过程中很难做到。为什么呢?

一个纯线性的东西,往一个方向走是一个速度,往另一个方向走一定是同样的速度。而复杂结构有不同的维度,有些维度是用来强化进入的速度,另一些维度是弱化出去的速度。

如果我单纯想让它变得“进来速度快,出去速度慢”——用一个数学的刚性逻辑是做不到的。唯一能做的,是退而求其次。让“进来的速度”别那么快。否则一个人只要想进就一定能自由进入的话,就可以通过时间的积累掌握你体内大量的能量。

如果你允许它一瞬间换出,这个系统就崩塌的太快了。实际上,我们现在看到的真正能够执行的策略,都是尽可能让这两者产生一个平衡而已。这在游戏行业其实是一个非常标准的套路,我们一般称之为“平衡”。

就像StepN的设计,每天只能跑十分钟,能量就没有了。一天24小时需要通过各种招数才能获得大量的GST——这种设计就是典型的平衡设计,要限制。这是我们结构分析的第一点。

但是问题就来了,如果你不让它进来太快,那也没问题,我10分钟之后就不消耗了,因为得不到收益,我也不想消耗成本对不对?可如果你不关闭的话,你的鞋会被磨损消耗。这个逻辑显然对于消费者就不合理——怎么我不能得到收益,还会有消耗?

这也很简单。因为这个体系结构的运转是有成本的。跑步要有GPS信号进来,要登记你的跑步数据,这都是要消耗后台计算力的。如果计算力全部都记录在区块链上,比如记录在以太坊上,那每一笔交易都需要消耗gas费,所以记录也是要花成本的。

不记录在区块链上,在一个数据中心也是一样的,机器天天要运转。比如腾讯,微信免费是因为有别的收益手段,否则是掩盖不了“成本”这个事实的。

所以,设计不能单纯的从外部看,一切东西都是有成本的——我认为这是未来系统发展的一个很重要方向。

Web2.0、互联网模式“羊毛出在猪身上”的模型,其实掩盖了系统运行的“成本”这件事——都认为有其他收益来源补贴自己的成本。而像以太坊区块链这种模型,其实是把“成本”更合理化了——我每一个操作都要有成本,这个成本你是看得见的,这是一个更合理的模型。其实Web3.0的发展也应该走这个方向,每一个操作都要有成本,而且你是知道成本是多少,可以决定付出或者不付。

回到StepN,你不愿再付出成本没有关系,可以把它关掉;但关掉就意味着这个软件不再替你承担记录等等功能。这在Web3.0的应用结构中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忽略。如果你把它做成一个标准的Web2.0的形态,把成本隐藏起来,会导致系统不能持续下去。

总结一下,一个好的“结构”会有这两大特征:第一,有正反馈机制,也有负反馈机制。不能过于加速前进,因为有可能导致加速崩塌。第二,系统内部真实运转的摩擦或者成本,要显性化,让能够全体参与者都知晓。

小跑(44:45):非常精彩。我觉得下面很多问题都不用问了。

“模因”的发展我们不能控制,但是“结构”这件事,是可以有更合理、更精妙的设计的。

正反馈其实是一个“加速度”。正反馈又分为“正向正反馈”和“负向正反馈”,正向正反馈就是越来越快,负向正反馈就是越来越慢。但是负反馈应该是一个负相关的概念,是“向后拉”的概念。

这让我想到,这个结构的逻辑其实也适用于金融行业。比如金融市场上崩盘时的“负向正反馈”;还有银行里面业务部门、风控部门、运营部门之间的“平衡”。风控部门是一个“负反馈”作用,一切都要“往后拉”,尤其在市场好的时候,应该对高度发展的业务施加更多摩擦力。(当然,目前的金融体系出现了很大缺陷,负反馈作用力变得很小。这可能也跟人类的心态有关——市场好的时候,本来应该起到负反馈作用的一方,也会被业务端影响,反而变成了正反馈的助推)。

金融行业最好的结构还是效率、成本和风险三者平衡——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

同样道理,互联网、web2.0目前发展的困境,可能就是三角形缺了“成本显性化”这个角,才会导致不平衡、不可持续的情况出现。

Will(47:53):这两个特征其实都是一个“总体”特征。像StepN这样的项目,它的结构设计其实是有很多精巧之处的。

其实不管是crypto、Web3.0、还是传统的金融市场或者Web2.0项目,它们其实慢慢会开始互相融合,因为大家各自有做的不太好的地方。

比如Web3.0或者加密行业早期过于强调正反馈机制,所以诞生出无数“一年一万倍”甚至“十万倍”的神话,同时也诞生出了各种崩盘,也就导致传统行业的人总是十分怀疑你们是不是骗局。像StepN这样大概初心是好的、想要一直玩下去的项目,就会主动设计出很明显的负反馈的机制,也就是类似于风控的机制——这其实也是在向传统行业学。

传统行业也走弯路、歪路,它们过于强调对成本的掩盖。不光在互联网,金融行业也是这样。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中国的银行转账是几乎不收手续费的,可能只有超大额转账才收一部分——这其实就是没有学好的一个表现。运营都需要成本,把手续费成本掩盖起来,还是用表面的手段掩盖了另一个目的。我认为是不好的,还是应该退回到成本风险收益三者的平衡,才是正确的发展方向。

现在的金融行业应该反过来,不要再去学习互联网“羊毛出在猪身上“的套路了。两个世界应该趋同,才是比较好的发展。

小跑(51:13):前两天群里有位同学问到:这种“边X边赚”的模式,到底是不是Web3.0产品?还是它其实还是Web2.0,只不过在蹭Web3.0的概念?或者是试图用Web3.0的tokenomics模型来改变自己的融资方式?

Will(53:21):这是一个可以持续探讨的话题。目前最主要问题还是对Web2.0、Web3.0的定义没有那么精确。一定要说到某个项目属于Web2.0还是Web3.0,确实没办法精确。

像“X to earn”,或者StepN这种项目,不仅仅是包含了token的Web2.0。直白一点,大家质疑的就是这个点——你是不是一个新的模式,还是其实就是一个有token、能融资、能买卖的项目。我觉得某种程度上,StepN跟其他Web3.0的项目还稍微有点区别,它“token”的因素更大一点。

以前像StepN这样的项目其实也有很多,但大部分都失败或者消失了。有的甚至做得更好,是真正的一双鞋,把芯片植入鞋里,然后跟手机通过蓝牙链接等等。当然那也可能是噱头,或者说只做了原型产品,没有真正大规模推广。但是从“技术创新”角度来讲,芯片植入鞋里,对比StepN这种简单的GPS计步能力,听起来科技创新的感觉会更强。

我觉得Web3.0没有精确定义的情况下,可以总结为一个“程度”问题,到底什么才叫Web3.0?是要在什么技术上、模式上、还是底层流程上更加有技术创新性?还是跟区块链结合的更紧?或者更充分使用了智能合约的一些特点?从这些角度考虑可能比较客观。

小跑(56:42):我自己感觉它可能是一个“门”,一个进入Web3.0的入口。我觉得到目前为止,它还只是一个手段,而不是目的;或者说它是一个新的世界的门、窗、或者桥,先让我进入到这个世界。但是之后还有什么更大作用,或者它的整个世界是不是只有跑步,我觉得可能还不一定在我的认知里。

这就引出了我们准备讨论的另一个巨大的“筐”——平行世界之桥。今天先打住,下次找机会再聊。


来源:墙裂坛
免责申明:本文为本站转载/翻译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及其它问题,请联系本站!本站转载/翻译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且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收藏(0)
重庆江北启动数字人民币场景应用推广
上一篇
过去24小时LooksRare在Yuga资产上的交易量为5143.77 ETH
下一篇
再想想
暂无评论
2022年 5月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31  
« 4月    
最新文章
Terraswap已部署至Terra新链
Terra创始人Do Kwon宣布Terra新链主网上线
山西首次发行古建筑数字藏品
清退?刑拘?顶流StepN深陷法律泥潭
加入NFT社群,了解更多NFT信息
标签
a16z Axie Infinity Beeple Bored Ape Yacht Club Coinbase CryptoPunk DappRadar Decentraland ENS Facebook GameFi Loot Meta Metamask Metaverse NBA Top Shot NFT游戏 NFT音乐 OpenSea play-to-earn Polygon Rarible Roblox The Sandbox Twitter VeVe Web3 以太坊 佳士得 元宇宙 加密艺术 加密货币 区块链 收藏品 数据 版权IP 科普 腾讯 苏富比 英伟达 蚂蚁链 融资 行业报告 观点 资讯
Web3与元宇宙 有何异同?
01区块链
24,226 0
2022年7月14日,首届全球Web3生态创新峰会将在新加坡开幕
CryptoSlate
18,916 0
推特收集用户隐私被罚,从隐私区块链到Web3的机遇
Zhourx
21,800 0
澳大利亚斯威本理工大学把Web3公司带入课堂,教育学生成为行业下一个领导者
Cointelegraph
20,016 1
  • 0
  • 0
关于我们

iNFTnews.com是一家垂直在NFT领域的全球性资讯平台,为您提供全面、专业且有品质的NFT、元宇宙、链游等相关信息资讯,致力于成为您开启NFT世界的第一站。

友情链接
吾爱元宇宙 链新
更多
寻求报道 隐私政策 工作机会 版权申明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1-2022 iNFTnews. 专业的NFT信息资讯平台 浙ICP备2021024901号
  • 首页
  • 7*24快讯
  • NFT发售日历
  • NFT导航
  • 联系我们
# 元宇宙 # # Metaverse # # 收藏品 # # 资讯 # # NFT游戏 #
liurui